跳到主要內容

資源分享 I:國立資訊圖書館八月活動

The education of a man is never completed until he dies.” Robert E. Lee, General
「一個人的學習之路,到死才結束。」– 勞勃·李 (美國內戰時期的南軍總司令,後擔任華盛頓與李大學校長)

學習除學校教育外,還有許多豐富、多元的資源可以利用,再者,光憑升學主義下的學科教育並無法開拓孩子的視野,帶給孩子不同的邏輯思維。所以,這次想和各位家長分享不錯的學習資源,第一波要分享的是台中南區藏書量極為豐富的國立資訊圖書館,除了有書籍、影片、期刊雜誌可以借閱、瀏覽外,更會定期安排親子閱讀和講座等活動,以下為大家整理近期的講座活動資訊:

一、週日兒童閱讀活動
08/13() 15:00~16:30  影片播映:史瑞克4:快樂4神仙
08/20() 15:00~15:30  Book親親說: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08/20() 16:00~16:30  故事活動:小朋友說故事
08/27() 15:00~15:30  Book親親說:勇氣說/演書
08/27() 16:00~16:30  故事活動:祖孫逗陣聽故事
二、 留學系列講座
   1.    08/12 多語言Café:來去法國:旅行學法語
   2.    08/22 留學德國以及獎學金的申請
   3.    08/25 法國留學講座:留學法國,發現無限驚喜
三、 講座
  () 08/12一個人的印度長旅(張瑞夫)
  一起來聆聽旅遊作家張瑞夫分享兩次印度旅行,一個人超過150天的遊歷。第一次背著背包闖蕩北印,第二次跨上單車騎行南印。在那個傳說中背包客的終極聖地之中,每天睜開眼睛便是許多光怪陸離的文化衝擊,究竟是印度奇怪?還是我們少見多怪?請打破刻板印象與成見,一起跟著他的腳步,透過圖片與影像進入印度的奇妙世界。
  ()08/19聲樂.紅酒.人生(黃莉錦)
  您熱愛唱歌嗎?您是品嘗紅酒的高手嗎?您喜歡享受人生嗎?歡迎來與黃莉錦老師一起分享有美好聲音及頂級好酒的美好人生!
  ()08/26認識臺灣原住民文化之美(黃國城)
  各族群依其分布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特色,也發展出獨特的文化面貌,是臺灣多元社會發展的珍貴文化資產。講座將帶領大家更深入瞭解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及其文化特色,歡迎一起來感受多元的美。

詳細資訊可至國立資訊圖書館網頁:
http://www.nlpi.edu.tw/NewsAllList.aspx?Pindex=1&

我們是林業生基金會,我們的服務項目除自學/共學外,還有課業輔導、才藝培養、生涯教育等,具有專業的師資團隊和多元的課程,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自學、共學資訊,以及其他資源的分享,歡迎搜尋我們的臉書粉絲專頁:優質教育-自主學習聯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主題式統整教學是甚麼?

    在英國《獨立報》的專訪裡,芬蘭教育部長 Marjo Kyllonen 表示:「現在的教學方式早在 20 世紀初就訂立,已經不符快速變動的時代需求,我們需要屬於 21 世紀的新方法!」   去年八月,芬蘭即將全面推出新的中小學課綱,大幅調整七至十六歲學生的學習重點和教授方式,未來各地學校將會把教學的重心,從數學、歷史等傳統科目,轉移到更廣泛的、跨領域主題上面。該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的課綱發展計劃主席哈樂寧( Irmeli Halinen )就強調單單精通一種科目,已無法跟上不斷變動的世界,將以主題式的教學取代傳統的分科授課。 在台灣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主題式的教學更是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點與今後教育發展的方向,廣泛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更成為教育學者專家們探討的論點,但究竟何謂主題式統整教學?   主題統整教學是希望藉由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將不同學科或科目的知識和技能,整合為一個有意義的、符合真實生活經驗的學習內容(徐世瑜,民 88 ;游家政,民 89 ),針對學生學習內容加以有效的組織,使其獲得較深入與完整的知識,其可分為兩個層次的建構,一是跨學科知識內容的建構,另一是學習方法或策略的建構,可視為是一種新的學習範型(陳如山,民 87 )。 而主題式教學因課程內容的設計並無既定外在型塑之限制,其知識建構的核心源自所選擇的主題,設計程序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依據教學目標選擇和評估主題、尋找與主題相關的概念和技能、再針對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及教學策略、最後界定評鑑學習的方式。綜上所述,其具備以下特點: (一)      跨領域學習,不著重單一科目,而是整合不同的學科。 (二)      各領域教師須一同合作、參與,共同分享課程。 (三)      強調學生團隊合作,一同完成任務。 (四)      呼應多元智慧理論,發現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    「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非背不動的書包;讓孩子快樂學習,勇敢逐夢有自信。」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498 ...

看卡通學中文 - 讓家長與電視化敵為友

   「學習一個英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丟到那個國家,兩三個月過後就會說的呱呱叫!」這個觀念其實對許多學習語言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沒錯,這樣等於是強迫自己學習,因為如果不能快速吸收這個語言,對生活會造成很大影響,而這個道理,其實同樣可以放在學習任何語言裡;培養學生「中文語感」這件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對於自學生來說,因為少了同儕的互動,所以相對來說是比較缺乏的,不過拜 20 世界偉大的發明 ─ 電視,學生可以培養中文語感的又多了「卡通」這個管道。        雖然卡通是個能夠刺激孩子中文語感的媒介,但身為老師或家長還是必須慎選最適合孩子的卡通,以及做好時間的掌控,避免電子產品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以「我們這一家」為例,因為故事發生在一個學生家庭中,對於學生來說,更能夠與生活產生連結,例如故事裡的 橘子 、 柚子 、 花媽 和 花爸 都像極了絕大部分的家庭,學生很容易把自己投射在那樣的環境中,例如: 橘子 這個角色深刻描寫了學生時期的女孩,有點叛逆、不喜愛媽媽的碎念、很在意同儕的想法,卻又像個小大人,可以和家人聊自己的心事; 花媽 就像是每個家中那個中流砥柱的母親角色,厚實、可靠,有著自己的一套堅持,但有時卻會鬧出不少笑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哈囉你好嗎?衷心感謝,珍重再見,期待再相逢!」這部卡通從片頭曲開始就可以當作教材,歌曲向來是最好入門的語言教材,藉著輕鬆的旋律、簡單的歌詞,孩子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琅琅上口,而每一篇都有一個主題句型,例如第一集的句子就是:「我不是這個意思啦!」在接下來 7 分鐘左右的短片都會著重在使用這個句型的情境中,讓孩子在無形中學會怎麼使用這樣的句型。              而父母及老師該如何使用這樣的輔助教材呢?多媒體影音向來最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不過使用過度就會造成反效果,「我們這一家」每一集可以分解為兩到三個主題,建議每天只要進行一個主題即可,雖然效果並不會像念課文、背成語來的快速,但長久下來,成效是看得出來且你會很意外孩子竟然學的那樣深刻。     ...

【主題式冬令營】過新年真有趣(上) ─ 製作蘿蔔糕

     放寒假了,緊接著就是放新年,為了讓孩子們在放鬆之餘既能學到新東西又能體驗過年的氣氛,我們設計了一連串的主題活動,例如做蘿蔔糕、煮火鍋、製作創意紅包和春聯,希望能讓孩子們學得開心、玩得盡興。     進行這些活動時,孩子們全部都要自己來。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做出自己看得懂的蘿蔔糕食譜。由於參加冬令營的 6 位學生年齡從國小一到六年級都有,每個年級能完成的任務都不同,我們將他們分為兩組,由高年級的兩位學生分別擔當兩組的組長,帶領低年級的組員,藉由這樣的模式讓孩子們從中學習如何 依能力分工 。 學生利用iPad搜尋並記錄蘿蔔糕食譜      製作蘿蔔糕食譜時,我們先教孩子們如何使用平板電腦和網路收尋引擎,學生們自行查找蘿蔔糕食譜,讓他們了解網路是現今非常重要又方便的查資料管道。高年級的隊長負責比較複雜的製作流程,低年級組員們則負責記錄需要哪些食材。他們將網路上的資料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在紙上,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文字表達,低年級的學生則選擇以畫畫的方式。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 將網路上的資料內化為自己的食譜 ,而不只是「照抄」而已。 高年級負責切煮蘿蔔 低年級負責攪拌米漿       食譜製作完後,隔天就要實做蘿蔔糕,組長進行比較複雜的切蘿蔔絲和炒煮蘿蔔,蘿蔔要 怎麼切比較好切成絲、煮蘿蔔時要放多少鹽巴 ,這些都是他們需要克服的。低年級的組員們負責將在來粉和水攪拌成米漿,他們要 弄清楚在來粉和水的比例 ,還是在沒有量杯的情況下。而孩子們都用自己的方法一一達成任務了。 讓一年級體驗一下炒蘿蔔 大家一起將蘿蔔和米獎拌在一起      做出來的成品我們試吃後都覺得味道不錯,只是口感被孩子們嫌棄了一番,他們開始檢討要如何讓蘿蔔糕變得更軟,以及是不是要再加些鹽巴讓蘿蔔糕更有味道些,因為他們要在最後一天家長們吃到自己做的蘿蔔。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 除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學習如何反省自我。 剛蒸好的蘿蔔糕      而最後一天成果展時煎出來的蘿蔔糕大家搶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