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驗分享中提到「為孩子尋求學伴 .. 」,請問能提供您的經驗實例給家長們做參考嗎? 想讓孩子參加課後課程,卻有接送上的問題... ( 回覆對象:「提問者」為目前就讀國小學校學生的家長 ) 《我的學伴在哪裡?》 年輕世代家庭裡的孩子數偏少,甚至是獨生子女,所以,為孩子尋找到合適的成長學習的夥伴 ( 以下簡稱學伴 ) ,是很常見的親子教育策略。以下,僅就個人經驗與案例分享給家長們做參考: 〈從學校班級出發〉 Ø 優點:團體成員信任度高、活動頻率穩定、同儕熟悉互動佳 Ø 缺點:易形成是非小團體、意見紛雜、活動內涵主導性較低 首先建議您踴躍參加學校班親會活動,可以透過交談、活動 ( 例如班親會假日活動 ) ,認識教育理念相近,熱心又好相處的家長 ( 這點非常很重要 ) ,不妨傳送出「很期盼讓孩子們一起做 XXXXX. 」的意願,通常比較有時間的熱心家長就會開始辦活動 - 這往往就是班級型共學的開啟,但這個階段,您與孩子只能被動參加,對活動內容較缺乏主導性。 如果您對孩子班親會共學活動有「想法」,那麼,可以說服其他學生家長的支持,然後扮演「熱心」規劃的發起人。倘若沒有時間和心力去規劃安排,折衷的模式是:分享活動的訊息 ( 例如在 Line 群組裡轉貼 - 邀請其他同學一起去參加 )- 然後私下邀請孩子比較要好的幾位同學,說服他們一起參加。長久下來,很有可能會幫孩子建立起一個「共學」親子團隊。 以我女兒的成長歷程為例,從國小到大學歷經各種不同組合與性質的學伴,其中國小 1 年級班親會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共學案例。剛開始,大家只是共同參加班親會假日戶外親子活動,其中有 7-8 個「鐵粉」家庭熟悉彼此後,建立信任關係,自然形成了支持性的團隊。到後來,即使父母無法出席,孩子就直接托給其他父母就行 ( 大家已經熟悉到不必在乎這些細節了 ) ,例如,我曾臨時緊急支援,去接送「女兒同學的姊姊 … 」。現在,這群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了,我們仍舊是年年辦理國小低年級同學會,而父母親們是固定出席的。 上述案例的親子群,能從「學伴」發展成為「...
這三天的冬令營,孩子們都好期待最後一天的「火鍋課」。在第一天的課程裡,我們就告訴大家最後一天要吃火鍋,他們要想自己喜歡吃什麼火鍋料並記錄下來,接著再討論每一組要負責準備哪些食材。最後他們分為蔬菜組和肉品組,而兩組都分別要負責一些火鍋料,各組都有 300 元的預算,他們要先將想購買的食材排名,想一下如果錢不夠了該如何取捨。 採購火鍋食材時要自己計算價錢 買菜回去囉! 下午我們帶學生到附近的超市購買火鍋料,推車、找食材、計算價錢他們通通都要自己來,為了讓他們 練習加減計算 ,我們並沒有提供計算機,他們要自己帶紙筆計算。買一買後發現兩組都超過預算了,他們開始取捨比較貴的食材是否能用其他東西替代 ( 例如他們將比較貴的香菇換成雪白菇 ) ,最後還得討論兩組剩下的錢加起來還可以再買些什麼火鍋料。在這些過程裡他們 必須不停地討論、協商 ,盡可能找到大家都滿意的方法,溝通在生活當中何嘗不是重要的一環呢? 認真洗菜 快樂擺盤 煮火鍋前,我們問學生平常在家吃火鍋的模式是什麼?每個人的回答都很相似,大概就是「煮好的食物會自己跑到碗裡」,非常可愛又幸福的答案。在我們的火鍋課裡,孩子學習到如何清洗、處理、擺盤食材,還要了解哪些食物要先下鍋,以及哪時候可以起鍋,也許下次有機會他們就能 學以致用 。 什麼食材可以當湯底呢? 自己煮想吃的火鍋料 吃火鍋、聊聊天,真的很像團圓呢! 最後一天我們也邀請家長來看孩子們這三天的成果,他們不僅要布置會場,也要跟家長介紹自己的紅包和春聯如何創作、品嘗孩子親手做的蘿蔔糕。孩子們分享心得時開心又得意的樣子,真是格外閃閃動人,而這種學習模式所 帶給孩子的自信和自主 ,也是我們一直想傳達給大家的理念。 成果展會場 快樂又充實的冬令營結束了,也祝福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成果展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