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聽聽老師怎麼說】分享系列Part 2

單元主題課程:回到古早時

隨著學期的進行,單元主題課程也進行到第四個主題,孩子在上個月底時就一直殷殷期盼的問著:「老師,下一個主題是什麼?」這種對學習的主動性真的讓身為老師的我們感到非常欣慰,孩子在這裡真的「學習到如何學習!」
12月份單元主題課程:回到古早時,我們將用四週的時間帶孩子回到那個他們從沒經歷過的美好年代。

  • 第一週 - 臺語文化賞析:我們利用電影 - 大稻埕 為教材,讓孩子從詼諧逗趣的電影中,去發現臺語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簡單語句的背後其實暗含很多意思;再來,讓孩子創作自己的台語劇本,而在把原本的角色對白翻譯成臺語的過程當中,孩子和老師一起發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笑果」,也從中找到了學習語言的獨特樂趣。
  • 第二週 - 竹子大挑戰:在以前的年代裡,不鏽鋼碗、陶瓷碗屬於非常昂貴的器材,而在更久以前,許多人是使用「竹子」當作器皿,不論是喝水、煮飯都可以使用竹子,於是我們就設計了製作竹筒飯的課程,因為在之前的「魔術廚房」主題課程裡,孩子已經能夠掌握基本廚房知識及料理方法,在進行這個課程時,我們老師就是扮演助手的腳色,由孩子去決定使用什麼原料、口味的鹹淡等等,而且在過程中還必須考量隔著一層竹子,蒸煮的時間是否需要拉長、糯米需要前一天進行浸泡、材料的前置準備等等,而當老師與孩子們一起敲開竹筒飯的剎那,冉冉上升的蒸氣,孩子們的眼裡是閃耀的,爭先恐後的想嚐到竹筒飯,也在大快朵頤之後,準備了第二支竹筒飯要帶回家和家人一起享用。
  • 第三週 - 我的專屬童玩:在相對匱乏的古早時,孩子能夠獲得的娛樂非常多元,陀螺、毽子、扯鈴、跳房子、丟沙包等等,而如今的孩子似乎只要有一台手機或平板就不會把低下的頭抬起來,我們特別別設計的這個課程讓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那種最簡單的快樂。而孩子們在討論過後作出了決定,那是一種早期曾風靡一時、全家上下大大小小都不會錯過的掌上傳奇布袋戲!看著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角色一步步地用黏土做出來,那種專心度是難能可貴的,而在等待戲偶風乾的同時,又開始熱熱鬧鬧地討論起該演出什麼樣的劇本,不管是之前課程學過的臺語、或是簡單的英文通通出現在劇本裡了,可真的是完全的「現學現賣!」
  • 第四週 - 在經過一週後,是上台的時候了,不過,如何將可愛精緻的玩偶在手掌上活靈活現呢?於是孩子們利用自己的平板去查詢操偶的基本技巧,在短短的10分鐘內,每個戲偶彷彿活過來般,早已開心的在孩子們的手上跳舞,舞出那個孩子心中的異想世界;能夠天馬行空是個大人幾乎喪失的能力,作為老師,能看到學生仍保有那份純真,並燦爛的揮灑著,是幸福的。

帶著孩子自學的老師最大的困難就是必須要課程設計時,考量到每個孩子的能力差異,以及興趣取向,針對不同的孩子在相同的課程裡設計出不同的任務;不過這同時也是最好玩的地方,孩子的反應往往出乎意料,或許是個跟老師規劃完全不同的方向,但孩子卻全心投入,這種時刻孩子根本早已忘記什麼下課時間,一旦投入就是完成為止,讓老師的教學目標完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玩,真的非常開心。


學習,不曾停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主題式統整教學是甚麼?

    在英國《獨立報》的專訪裡,芬蘭教育部長 Marjo Kyllonen 表示:「現在的教學方式早在 20 世紀初就訂立,已經不符快速變動的時代需求,我們需要屬於 21 世紀的新方法!」   去年八月,芬蘭即將全面推出新的中小學課綱,大幅調整七至十六歲學生的學習重點和教授方式,未來各地學校將會把教學的重心,從數學、歷史等傳統科目,轉移到更廣泛的、跨領域主題上面。該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的課綱發展計劃主席哈樂寧( Irmeli Halinen )就強調單單精通一種科目,已無法跟上不斷變動的世界,將以主題式的教學取代傳統的分科授課。 在台灣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主題式的教學更是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點與今後教育發展的方向,廣泛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更成為教育學者專家們探討的論點,但究竟何謂主題式統整教學?   主題統整教學是希望藉由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將不同學科或科目的知識和技能,整合為一個有意義的、符合真實生活經驗的學習內容(徐世瑜,民 88 ;游家政,民 89 ),針對學生學習內容加以有效的組織,使其獲得較深入與完整的知識,其可分為兩個層次的建構,一是跨學科知識內容的建構,另一是學習方法或策略的建構,可視為是一種新的學習範型(陳如山,民 87 )。 而主題式教學因課程內容的設計並無既定外在型塑之限制,其知識建構的核心源自所選擇的主題,設計程序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依據教學目標選擇和評估主題、尋找與主題相關的概念和技能、再針對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及教學策略、最後界定評鑑學習的方式。綜上所述,其具備以下特點: (一)      跨領域學習,不著重單一科目,而是整合不同的學科。 (二)      各領域教師須一同合作、參與,共同分享課程。 (三)      強調學生團隊合作,一同完成任務。 (四)      呼應多元智慧理論,發現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    「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非背不動的書包;讓孩子快樂學習,勇敢逐夢有自信。」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498 https://udn.com/news/story/8547/1731535 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08Lea

【主題式冬令營】過新年真有趣(上) ─ 製作蘿蔔糕

     放寒假了,緊接著就是放新年,為了讓孩子們在放鬆之餘既能學到新東西又能體驗過年的氣氛,我們設計了一連串的主題活動,例如做蘿蔔糕、煮火鍋、製作創意紅包和春聯,希望能讓孩子們學得開心、玩得盡興。     進行這些活動時,孩子們全部都要自己來。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做出自己看得懂的蘿蔔糕食譜。由於參加冬令營的 6 位學生年齡從國小一到六年級都有,每個年級能完成的任務都不同,我們將他們分為兩組,由高年級的兩位學生分別擔當兩組的組長,帶領低年級的組員,藉由這樣的模式讓孩子們從中學習如何 依能力分工 。 學生利用iPad搜尋並記錄蘿蔔糕食譜      製作蘿蔔糕食譜時,我們先教孩子們如何使用平板電腦和網路收尋引擎,學生們自行查找蘿蔔糕食譜,讓他們了解網路是現今非常重要又方便的查資料管道。高年級的隊長負責比較複雜的製作流程,低年級組員們則負責記錄需要哪些食材。他們將網路上的資料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在紙上,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文字表達,低年級的學生則選擇以畫畫的方式。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 將網路上的資料內化為自己的食譜 ,而不只是「照抄」而已。 高年級負責切煮蘿蔔 低年級負責攪拌米漿       食譜製作完後,隔天就要實做蘿蔔糕,組長進行比較複雜的切蘿蔔絲和炒煮蘿蔔,蘿蔔要 怎麼切比較好切成絲、煮蘿蔔時要放多少鹽巴 ,這些都是他們需要克服的。低年級的組員們負責將在來粉和水攪拌成米漿,他們要 弄清楚在來粉和水的比例 ,還是在沒有量杯的情況下。而孩子們都用自己的方法一一達成任務了。 讓一年級體驗一下炒蘿蔔 大家一起將蘿蔔和米獎拌在一起      做出來的成品我們試吃後都覺得味道不錯,只是口感被孩子們嫌棄了一番,他們開始檢討要如何讓蘿蔔糕變得更軟,以及是不是要再加些鹽巴讓蘿蔔糕更有味道些,因為他們要在最後一天家長們吃到自己做的蘿蔔。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 除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學習如何反省自我。 剛蒸好的蘿蔔糕      而最後一天成果展時煎出來的蘿蔔糕大家搶著吃,都捨不得分享給家長啦! 將煎好的蘿蔔糕擺盤請家長品嘗囉!

看卡通學中文 - 讓家長與電視化敵為友

   「學習一個英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丟到那個國家,兩三個月過後就會說的呱呱叫!」這個觀念其實對許多學習語言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沒錯,這樣等於是強迫自己學習,因為如果不能快速吸收這個語言,對生活會造成很大影響,而這個道理,其實同樣可以放在學習任何語言裡;培養學生「中文語感」這件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對於自學生來說,因為少了同儕的互動,所以相對來說是比較缺乏的,不過拜 20 世界偉大的發明 ─ 電視,學生可以培養中文語感的又多了「卡通」這個管道。        雖然卡通是個能夠刺激孩子中文語感的媒介,但身為老師或家長還是必須慎選最適合孩子的卡通,以及做好時間的掌控,避免電子產品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以「我們這一家」為例,因為故事發生在一個學生家庭中,對於學生來說,更能夠與生活產生連結,例如故事裡的 橘子 、 柚子 、 花媽 和 花爸 都像極了絕大部分的家庭,學生很容易把自己投射在那樣的環境中,例如: 橘子 這個角色深刻描寫了學生時期的女孩,有點叛逆、不喜愛媽媽的碎念、很在意同儕的想法,卻又像個小大人,可以和家人聊自己的心事; 花媽 就像是每個家中那個中流砥柱的母親角色,厚實、可靠,有著自己的一套堅持,但有時卻會鬧出不少笑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哈囉你好嗎?衷心感謝,珍重再見,期待再相逢!」這部卡通從片頭曲開始就可以當作教材,歌曲向來是最好入門的語言教材,藉著輕鬆的旋律、簡單的歌詞,孩子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琅琅上口,而每一篇都有一個主題句型,例如第一集的句子就是:「我不是這個意思啦!」在接下來 7 分鐘左右的短片都會著重在使用這個句型的情境中,讓孩子在無形中學會怎麼使用這樣的句型。              而父母及老師該如何使用這樣的輔助教材呢?多媒體影音向來最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不過使用過度就會造成反效果,「我們這一家」每一集可以分解為兩到三個主題,建議每天只要進行一個主題即可,雖然效果並不會像念課文、背成語來的快速,但長久下來,成效是看得出來且你會很意外孩子竟然學的那樣深刻。                 學習語言是一條漫漫長路,而這世界變化速度之快,你我至今都不曾停止學習,而當停止學習的那一刻到來,就代表要被世界拋棄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很多語言,不論是英文還是中文,甚至其他語言,只要找到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