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樂活探索Q&A】Q1.為孩子找學伴 (上) 《我的學伴在哪裡?》

      在經驗分享中提到「為孩子尋求學伴 .. 」,請問能提供您的經驗實例給家長們做參考嗎?        想讓孩子參加課後課程,卻有接送上的問題...       ( 回覆對象:「提問者」為目前就讀國小學校學生的家長 ) 《我的學伴在哪裡?》 年輕世代家庭裡的孩子數偏少,甚至是獨生子女,所以,為孩子尋找到合適的成長學習的夥伴 ( 以下簡稱學伴 ) ,是很常見的親子教育策略。以下,僅就個人經驗與案例分享給家長們做參考: 〈從學校班級出發〉 Ø    優點:團體成員信任度高、活動頻率穩定、同儕熟悉互動佳 Ø    缺點:易形成是非小團體、意見紛雜、活動內涵主導性較低 首先建議您踴躍參加學校班親會活動,可以透過交談、活動 ( 例如班親會假日活動 ) ,認識教育理念相近,熱心又好相處的家長 ( 這點非常很重要 ) ,不妨傳送出「很期盼讓孩子們一起做 XXXXX. 」的意願,通常比較有時間的熱心家長就會開始辦活動 - 這往往就是班級型共學的開啟,但這個階段,您與孩子只能被動參加,對活動內容較缺乏主導性。 如果您對孩子班親會共學活動有「想法」,那麼,可以說服其他學生家長的支持,然後扮演「熱心」規劃的發起人。倘若沒有時間和心力去規劃安排,折衷的模式是:分享活動的訊息 ( 例如在 Line 群組裡轉貼 - 邀請其他同學一起去參加 )- 然後私下邀請孩子比較要好的幾位同學,說服他們一起參加。長久下來,很有可能會幫孩子建立起一個「共學」親子團隊。 以我女兒的成長歷程為例,從國小到大學歷經各種不同組合與性質的學伴,其中國小 1 年級班親會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共學案例。剛開始,大家只是共同參加班親會假日戶外親子活動,其中有 7-8 個「鐵粉」家庭熟悉彼此後,建立信任關係,自然形成了支持性的團隊。到後來,即使父母無法出席,孩子就直接托給其他父母就行 ( 大家已經熟悉到不必在乎這些細節了 ) ,例如,我曾臨時緊急支援,去接送「女兒同學的姊姊 … 」。現在,這群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了,我們仍舊是年年辦理國小低年級同學會,而父母親們是固定出席的。 上述案例的親子群,能從「學伴」發展成為「類家庭」夥伴,是非常且珍貴的經驗,雖然說是無心插柳的結果,但是多個「不同家庭背景」卻能建立深厚感情,相融成另類家族,原因還是有跡可循的。最